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木然博客:华人社区为何如此浮躁? /

木然博客:华人社区为何如此浮躁?

“浮躁”这个词,原意所表达的是“轻浮”、“急躁”,用在表现社会现象上,则是缺乏信念,私欲横流,急功近利。

最近华社发生的三件事情,分别在本地中文网站引起激烈的争论,从讨论者一些观点可看出,华人社区的浮躁情绪,很值得重视。

麦迪逊学院关闭:留学生麻木了

准确地说,建校13年的麦迪逊(Madison Academy)私立高中的关闭,并非仅是华社的事情。但由于该校以国际留学生为主要收生对象,目前在该校就读的学生中,大部分来自中国,所以,麦迪逊的关闭,对华人留学生影响更大。

一所私立高中忽然关闭,令到数十名留学生前途茫茫,求学无门,按理应该是件大事。但类似的事件,在过去几年来,这样的剧情一幕接着一幕。顺手列举:2005年多伦多就曾发生五所私立学校因不符合教育条件被安省教育厅关闭,令数百名学生被迫中断学业;近期有5名中国学生投诉华人私立学校多伦多理工学院有”夸大宣传、骗招学生”,要求校方退还每人缴纳的1.4万元学费,此事据闻学生与学校已达成和解协议;在温哥华,另一所华人私立学校温哥华英皇学院,亦因颁发的学位来自没有授予权的伦敦美国大学,被当地教育部门勒令关闭……华人私立学校如此频繁关闭,不但说明了相当大部分的华人私立学校东主,将学校当成生财的工具,以此牟利,无顾学生的损失,无顾教育的社会责任。

以招收国际留学生为主的私立学校忽然关闭,直接受害者是离乡背井的青年学子,间接受害者则是那些省吃省用,举债送儿女出国读书的学生父母。问题是,当一批学生被无良商人欺骗,致使他们之前辛勤努力获得的学习成绩不被承认,令他们在某个清晨忽然失去就学的权利,或如“卖猪仔”般被学校股东们放在谈判桌上打价,推来搪去,不但尊严顿失,人格被侮,而且丧失了自主选择的权利。

留学生经历过一次,又一次,再又一次的打击,他们真的变得麻木了。现在哪间学校关闭,然后自己又被哪家学校接管,对他们来说,已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他们已经没有当初的愤怒,亦没有力气去争这个争那个。学生们的不幸,除了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责任外,还有谁应负责?

麦迪逊私立高中忽然关闭,校长克朗恩好像丝毫没有任何内疚,她将学校关闭的原因归咎于中国政府公布的加拿大私立学校的恶劣状况,是对麦迪逊的最后一击,是“棺木上的最后一根钉子”(The final nail in the coffin),克朗恩说她斗不过中国政府。

克朗恩避开了中国政府为什么要发布留学预警这个问题,中国政府之所以要这么做,就是因为有一批这样的低劣学校,以及有一批无良的办学者。他们正开动一切可以开动的机器,从留学生身上吸血。这些“吸血鬼”有相当大部分的人,是我们的同胞。现状的情况是,我们的同胞在吸我们孩子的血,怎么办?试问,这些来自中国的国际留学生是不是华人社区的一分子?当学生们举目无亲,备受欺辱的时候,华人社区给过他们什么帮助?那些冠冕堂皇的成功者,当你们站在这个领奖台那个领奖台摘取荣誉的时候,你们有没有低下头来,看看自己的双手,问问自己的良心,你的钱财,凭这双手获得的钱财,都是干净的吗?

我们为什么已经到了这样浮躁的地步,某些打着“教书育人”牌子的师道者,可以这样理直气壮地干着伤天害理、损人利己的事情?难道我们就真的没有办法?只有任其泛滥,等待天谴?

如无意外,“安省私立大专法”在今年9月将会三读通过,加强对私立学校的监管,在某种程度上起到规范作用。但是,法律只是一种有限的制约,人心的制约,靠的是社会公德标准的认同。华人社区的公德建立,靠谁?如何建?

安钢事件:现实生活怎样分对错?

2007年2月8日,来自中国安徽的加国居民安钢先生,驾驶着卡车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不幸身亡。据报道,当时安钢车前一辆由八十多岁的老人夫夫妇驾驶的别克突然换线,安钢只有两种选择,如果将车直撞向那辆别克,死者有可能是那两位老人夫妇;但如果要避开那辆别克,那么安钢则要违反高速驾驶常规,紧急打方向盘,这是驾驶卡车的大忌,结果将会导致自己的车失控。根据安钢的同事分析,受过专业训练的安钢没有可能不知道高速紧急打方向盘将意味着什么,但在这万念一闪的关头,一贯善良的安钢心存善念,过大角度打了方向盘,把生的希望更多地留给了前方的小车,自己则被卡在驾驶室里,卡车被焚烧了一个小时,安钢惨死在他的驾驶座上。

从表明上看,安钢的离去,与其他的交通事故区别不大,但事后由安钢的网友、朋友讲出的一段段故事,却发人深省。

安钢的司机朋友李先生(网名风压差)在一篇名为《安钢,你这个笨蛋,我们要为你抱不平!》的网文里透露:离婚后移民加国的安钢,后来通过一女性朋友介绍,回国后与该女性朋友的妹妹(比安钢小15岁)结婚,新婚妻子于2006年5月移民加国。以为从此能过上好生活的安钢,殊不知,新妻子一下飞机就开始变脸,三个多月后,趁安钢去美国出车,人去楼空。失去妻子的安钢,到处张贴寻人告示,还报警寻找妻子。警察找到他的妻子后对他说:“你的妻子不爱你了。”

李先生说,安钢遭遇第二段婚姻破裂后,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他经常以泪洗面;每次出车前神情恍惚;和社区工作人员谈话后,一个人趴在墙上号啕大哭;为了不睹物伤情,他搬出原来的家……直到这次出事为止。

当然,这只是李先生一家之言。但他的文章却掀起网上不同意见的争论。在本地一些中文网站,网人就“安钢事件”产生激烈争论,争论点大多聚焦在:安钢应不应该回国娶一个比他年轻15岁,认识时间甚短而又了解不深的女孩?介绍自己妹妹给安钢的女人是否早有预谋?那位落地多伦多三个月的安钢妻子是否骗婚?安钢遗下的保险赔偿金该由谁领取?讨论者大都从道德观念去代入。但是,感情事,家务事,我们不是安钢,自然无法体现其中,又怎能说谁对谁错?

举例来说,另一位知情者在争论中,就安钢的婚姻状况、安钢的大男人主义以及安钢妻子移民加国后所遇到的困惑作了介绍,从所陈述的事情看,安钢的妻子并不如李先生所说的那样,她有她的难处,亦曾努力维持着这段婚姻。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自己选择的。安钢为什么爱?为什么悲伤?那都是安钢自己的选择。每个人的故事,总有每个人的因果。我们不是法官,今日亦没有原告,何来之被告?再烦躁,我们都无权拿起道德的重锤,敲向任何一方。

斯人已逝,自然祈祷逝者入土为安。

生活中,对与错,仅是一线之差。对于活着的人,我们应选择的,是抛弃浮躁,坦然接受,学会珍惜。

春节晚会:不是谁为谁?

近日,“加国无忧”网站赵平波先生一篇名为“多伦多的华人春晚,究竟是在为谁服务?”的文章,令声讨“多伦多春晚”的讨论再起高潮。

对于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来说,过去数十年来,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由于具有高质素的演艺水平,已成为中国人过年一道最重要的“年饭”。而“春晚”也成为一个独特的专有名词。

多伦多的“春晚”,早年由多伦多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创办,演出者大多是一些文艺爱好者,后期加入一些曾在中国从事文艺工作的新移民,令到节目愈来愈向专业化发展,经过若干年的成熟,“多伦多春晚”已成为一块值得爱护的品牌。

2007年的“多伦多春晚”,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承办方有了变化,包括组织者,编导、主持、演员等,都换上了新面孔。这本来是件好事情,因为“多伦多春晚”过去这几年来,创新不够,有点像“老三篇”,年年念。

如果我们将毛泽东那句“凡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必先做舆论”的名言换成“凡是旧的组织者被新的组织者取代,必先争吵一番”,那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是次“多伦多春晚”在举办前,或尘埃落定后,有这样或那样的噪音,并不出奇。

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指责赵平波先生的文章是噪音,而是说,赵平波先生文章所列出的观点,并没有真正说到点子上去。

譬如赵所指责的节目单,“34个印刷页,广告占了9页(还说得过去),组委会人员介绍和欢迎致谢等占了5页(多了点,但尚可忍受),而各位政界要人的致辞却占了篇幅的一半,从总督致词、总理致词到多伦多各个选区议员的致词,林林总总加起来多达17页(这就忍无可忍了),最后,与演出节目有关的内容仅仅3页(简直是令人啼笑皆非),其中一整页是介绍歌手李春波(中英对照),而中英文节目的目录各占了一页──也就是说,在这份节目单里,真正具有可读性的晚会节目介绍,竟然被挤得只剩下一页的节目目录了……天底下有这么奇特的节目单么?”

赵平波的指责缺乏底气,理由是天底下为什么不能有这样的节目单呢?“多伦多春晚”我看过的也有好几年了,哪一年不是这样?就算是主流的音乐会,节目单也有这个贺词那个祝福,节目单本来就没有固定的格式,我们凭什么要求主办者要这样做,不那样做?如果说节目单介绍演员不够,介绍节目不够还可以说得过去,但指责节目单政客贺词太多,似乎有避重就轻。至于节目单里大部分都是用英文写成而没有中文翻译,亦不是什么大错,在加拿大,英文毕竟是天公地道的事情。

谈到政客们的轮番亮相,是否适合这样重点这样长时间不节制地曝光,可以另作讨论(我本人亦是反对这种做法的)。不过,假如场晚会的主人就是这些协会这些团体,那么这些团体领袖的出现倒不见得是件惊讶的事情,一如主流这个党那个团体的聚会,亦是如此这般。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大可以不出席你不喜欢的晚会,而没有必要非要他们来为你服务。

提出“为谁服务”这个问题,确实很“中国化”。如果你觉得晚会办得不好,不是“为你服务”的,你可以不买票,不参加,为什么非要他们来为你服务呢?不受观众欢迎的晚会,用市场来惩罚他们好了,拉主办者出来“鞭笞”,只可以出气,却于事无补。

而《世界日报》戴菲文中所持的“没那个金刚钻,就别揽那瓷器活”亦有点恃势凌人,今日多伦多谁就敢说自己有那个金刚钻呢?都是群众性的活动,为何非要有金钢钻才能揽那瓷器活?

2007“多伦多春晚”是否成功?听听嘘声四起就知道。每个买了票观看了晚会的观众,或者没有观看的观众,对这场晚会评头品足指手画脚都是合理的,你敢登场,我就敢评论。不过,评论的目的不是要打倒一个主持人,打倒一本节目单,或令主办人员出丑,以此论证谁对谁错。评论者,应摒除个人恩怨,从爱护“多伦多春晚”这块品牌出发,最值得思考研究的,是既然多伦多每年有几十台华人“春晚”分别举行,各个团体之间,为何不能联手合作,整合资源,真正打造一台高质素,令观众开心,社区团结的晚会呢?

如果,“春晚”真如主办者所说的,是不赚钱,甚至是贴钱的活儿,大家为何都要抢着做庄家?都不愿意放手?

回到本文开头所带出的问题,就是既然为社区服务是一种贡献,是无偿的付出,那么,华人社区确实应该戒掉浮躁。那些私欲横流,急功近利的行为,不但于社区发展无利,而且会令我们失去信念,前途尽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摘自木然博客:http://blog.51.ca/u-6185/2007/02/26...ba%81%ef%bc%9f/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