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东北经济沉沦 中共党报揪出祸根 /

东北经济沉沦 中共党报揪出祸根

北京时间11月2日,中共党媒《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又将持续萎靡的东北经济推向公众视野引发普遍关注。事实上,“新东北现象”不止是指东北的经济出问题,还指东北地方政府、社会和人文环境出了问题。换言之,东北正处在一种新的“发展沦陷”之中。

报道指出,近日,在东北某市一场表彰会上,领导桌上一人一瓶矿泉水,获奖者桌上却空无一物。与会记者称,在场南方人士愤愤不平,而他因长居东北,对强调官民之别的举动,早就司空见惯。此外,东北官僚主义又表现于日常称呼,官场内习惯以高一级“尊称”对方,一名科长会以“处长”自居,市辖办公室自行“升格”为“办公厅”,名正言顺印在卡片上。

“当前东北经济面临着‘滚石上山’的严峻形势,不少人的官本位意识浓厚是一个重要因素。”文章直言不讳,尽管经历改革开放近40年,在东北“官本位”体系中,“市长大于市场”,不按市场供需分配资金、技术和人才;行政主导下,所谓民营企业都依靠政府项目和国企采购链生存,毋须承受市场洗炼,自然缺乏竞争力和创新动力,人才见到无创业发展机会,纷纷舍东北而去。

上述党报的言论,实际上是将东北经济沉沦十多年的罪魁祸首指向了“官本位”。

对此,有观点认为,要破除“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诅咒,应从“政府+体制+国企+观念”等多方面去探索。

从宏观经济来看,2015年,东三省的GDP增速在中国垫底,黑吉辽三省分别是中国倒数第一、第三和第四。而到了2016年上半年,东三省的经济增速,吉林省6.7%,中国排名倒数第六;黑龙江省5.7%,中国倒数第三;辽宁省同比增速为-1%,为全国倒数第一,也是唯一负增长的省份。

针对这一情况,中国高层早已专门成立了高规格的振兴东北机构,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南海就期望以中央的投入加上东北地区的自救达成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目标,但多年过去,东北经济的问题依然严重,甚至愈演愈烈。

2016年5月,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图源:新华社)

值得一提的是,坊间曾热传这样一则消息,一些东北企业家有感于东北与南方地区营商环境的巨大差别,把公司从东北搬到了上海、深圳等南方城市。有企业家感慨,在南方一些城市,政府办事规范,只要是规定的,不用找关系,更不用送礼,就可以办理。即使办事收钱,也是“名码实价”,拿钱办事。一家企业搬迁会带动周围一群企业,不少企业家都把公司迁到南方。

今年10月18日,中国总理李克强再次因“老生常谈”的东北问题召开会议,明确表达不能让“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变成现实。就在第二天,黑龙江省长陆昊亦在北京会见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就黑龙江省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发展等问题交换看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从各方面提振东北经济。

其实,市场对投资环境的问题比政府更加深刻,有中国国内投资界人士谈及对东北投资问题时表示,国内投资界有个说法,“投资不过山海关”,因为投资难有回报。东北经济问题在表面上看是投资环境问题,实际上反映出“政府+体制+国企+观念”的复杂系统环境问题。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